中文 English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王竹 | 疫情突发莫等闲,正是收心读书时

时间:2020-01-29

王竹(法学博士、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


今年的春节,特别像冬天在国外访学的日子,寂静而清闲。鉴于国务院已经决定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教育部也宣布延期开学,特对我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吴玉章学院学生和本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同学做如下提示,分享生活经验,并供师友参考:

 

一、漫天的转发和扑面的热搜督促我们尽快收心

适当阅读和转发与新冠病毒预防相关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大众警惕,但应适可而止,尤其不要转发明显的谣言。多问候武汉和湖北的朋友,提供心理支持。不是每位武汉人都嗜好野味,到底谁应该为野味非法流通负责还有待确认。扪心自问,端上桌后我们自己也很难不选择尝鲜。沉迷于各类热搜,除了让你睡得更晚、用眼更多、动得更少之外,不会让你成为业余科学家,只可能造成替代性创伤。勤于洗手,节约口罩,保持理性,安心居家。

鉴于从小年到元宵的传统过年方式已经被“官宣”暂停一年,是时候该收心做点正事了!

 

二、取消的聚会和新增的闲暇是规划的绝佳机遇

(一)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规划绝佳时

有专家曾经说,元旦不适合规划,在我看来,每年春节是规划的绝佳时机。我家通常是腊月二十八家庭聚会,除夕和春节的主要任务就是感恩问候和回复问候,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每年绝佳的规划时间。我的规划一般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年度备课。当老师应该把备课放在第一位。例如2020年,因为《民法典》的出台(希望新冠病毒疫情不要成为我说的“灰天鹅事件”),整个民法课程都需要全面重新备课。我比较土,是用Excel来管理我的上课安排,留空位置用于其他事务处理。

第二,项目进展。这是签了合同花了纳税人的钱,要放在第二位。检查自己承担的项目是否按期进行中,并规划今年的项目开展。春季往往是年度项目申请的时间,寒假也是写项目申请书的黄金时间。

第三,会议筹备。涉及到其他学者和协作单位,要放在第三位。尽早确定由自己协助和负责筹备的会议需要做的准备,例如我主要负责协助筹备的“世界侵权法学会双年会”和“东亚侵权法学会年会”,以及我负责筹备的“民法典青年沙龙”。

第四,著作编写。因为周期较长,要比论文先规划。新书出版需要集中时间统稿,旧作更新需要全面阅读修改,合著则需要相互配合,学生协助整理资料和校对本身的组织工作也是需要提前规划展开的。

第五,论文撰写。这个需要灵感和积累,规划只能解决选题,具体落实还得看具体的时间安排,尤其怕缺乏整块的时间来落实和定稿。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去年规划的文章,如果还有继续写作的必要,今年尽早完成。我的经验,写文章这种事情,拖久了,就拖黄了。

(二)一、三、五、七,找准自己的规划定位

大多数同学应该是错过了腊月二十九的规划机遇,那么就抓住新冠病毒疫情给你的又一次机会,利用取消聚会新增的闲暇,开始你的规划吧:

一年规划论文答辩。在我和各位同仁的建议下,四川大学法学院已经全面启动“预答辩”机制,所以我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开题和预答辩都是在12月底或者1月初,本科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也已经确定题目。如果已经开题,那么未来一年的规划核心就是如何写好一篇论文并最终能够通过答辩。

三年规划攻读学位。四川大学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一般学制都是三年,窃以为硕士三年稍微长了一点,博士三年稍微短了一点,但更长的硕士学位攻读时间也意味着读书的时间更多,更短的博士学位攻读时间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现在的培养方案,认真投入就可以顺利拿到硕士学位,但如果不够深入博士学位就难以企及。

五年规划硕博连读。我更鼓励硕博连读,这样便于制定更为连续的培养计划,也可以解决硕士和博士学位时间的不合理隔断问题。没有了硕士学位压力的硕博连读生应该有更长远的五年规划,至少应该包括到海外交流一年,尽量能够学习一门二外。

七年规划本硕博连读。现在大三就可以确定本硕博连读,包括本科一共是八年,有这种学习规划的同学在大二就应该确定这一目标,并找到合适的导师。我的本硕博连读生原则上应该到海外再攻读一个学位,也应该有更长远的学术规划和更高的学术目标。

(三)规划有困惑,主动找导师

作为导师,协助学生制定学术规划也是分内之事。培养计划是学位点为同一类型学生制定的骨干规划,个人细节还需要学生与导师协商确定。之所以对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有相应的学位资格要求,就是因为过来人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指导学生攻读学位的必备条件。因材施教,在研究生指导中,也应该是以制定和执行研究计划为核心的。这一点,之前我个人指导的核心在论文,做得还不够好,希望利用今年新冠病毒疫情给的规划机会,和同学们一起做得更好。

 

三、消失的干扰和延长的假期是读书的美好时光

(一)享受检索乐趣,跟上学术时代

检索资料本身也是一种学术乐趣。因为法学期刊大多是双月刊,所以我每两个月会浏览一下主流期刊目录,看有没有自己关注领域的论文发表。我有个习惯,就是每个季度打开“京东”或者“当当”看看我关注的领域,有什么新书。建议各位同学也去搜索你研究或者论文写作的领域,看看去年,甚至过去几年,有什么新书可供参考。如果需要,可以通过我的科研秘书申请报销,但务必请将图书在毕业前留在学校,因为这些都是国有资产。

(二)正是收心读书时,墨香自从书中来

忙碌的学习和生活,电子化资料的便利,不少同学可能很久都没认真读过纸质图书了。感谢各大核心期刊给我邮寄来的样刊,由于中国期刊网的便利,我的确更多地选择在电脑上看期刊。但用电脑看书的确不太习惯,也废眼睛。有段时间Kindle收录了一些学术著作(包括我的《侵权责任分担论》),但似乎销量惨淡,现在已经下架。所以收心读书之时,不妨从书架上选择一两本学术名著,或专业书籍,或社科精品,或哲学巨著,泡上一杯清茶,享受冬日阳光的一丝墨香。

(三)假期看慕课,开学多交流

不是王婆卖瓜,我真的不能保证我每次“肉讲”的课,比我的慕课讲得更好。自从2013年触电慕课以来,我逐步摸索出了现在被教育部称为“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或者SPOC反转课堂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可能对于习惯了课堂上“被填鸭”的同学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对于愿意投入时间先看慕课,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或者参与模拟法庭对抗的同学们来说,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能提高不少。我们川大的民法学教学团队已经开始“马工程”《民法学》慕课的更新工作,力争在《民法典》通过后的较短时间(再次希望疫情不会影响到全国人大召开进而影响到《民法典》的通过,尽管这是我预设的“灰天鹅”事件之一)推出。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延长的假期中先看慕课,在相对缩短的学期中我们可以作更多的深入交流。

 

四、推迟的开学和安静的环境是写作的黄金时段

(一)开学可能会推迟,但答辩不会延期

开学推迟似乎已成定局,但我个人预计,即使疫情影响到现场论文答辩的举行,以今天的网络速度和技术水平,应该会通过网络组织论文答辩,类似今天的互联网法院审判。所以各位同学不要奢望新冠病毒疫情会导致延期答辩,而是应该认识到疫情对找工作可能带来更大的压力。论文在手,心中不慌,才是硬道理!

(二)把社交工具都设置为非干扰模式,让写作环境真的安静下来

各类聚会的取消只能让物理环境安静下来,社交工具对写作思路的打扰是显而易见的。学会把手机上的社交软件设置为静音模式,电脑上右下角的闪烁无法阻止的就退出吧,让写作环境的最后一方净土也安静下来,回到那个读书写作的桃花岛。

(三)仔细观察新冠病毒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可能会有新的思路和视角

安静环境中人的认知能力会变得更加敏锐,新冠病毒疫情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新而广泛的,对于我们发现非常态的社会现象和全新的研究视角,酝酿新的研究思路是绝佳机会。不是每个人的研究方向都与新冠病毒疫情对社会的影响直接相关,但学会举一反三,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五、逐渐接受生活新常态主动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一)生活新常态:气候变化、雾霾和疫情

借用名著《枪炮、细菌与钢铁》的格式,我这些年隐隐约约感觉到“气候变化、雾霾和疫情”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新常态。

长期的气候变化。2008-2009年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就感觉伊萨卡的积雪已经没有之前在照片上看到的厚了,这和此前近十年我在北京生活肉测的暖冬是较为一致的。回成都十年,儿时记忆中的润雨成为了偶遇,气候明显变得干燥。新闻上全球各地的百年一遇洪水也比比皆是。近二十年全球气候不一定都“变暖”了,但似乎都“变乱”了。

中期的雾霾。我本科的时候北京的风沙还很厉害,记得恩师杨立新教授女儿结婚的前一天竟然下了黄土,我本科的导师杨昌举教授那天上课都没心情了。结果治沙几年之后,雾霾又出现了,至今我也没在公开渠道看到令我信服的雾霾产生原因,倒是更多的天灾暗示。由于PM2.5数据的缺失,我也无法确定小时候成都湿润的晨雾到底是雾还是霾,只是每天早上开机第一件事就是看不同渠道发布的污染指数差距,然后自行估计今天的空气质量。

短期的疫情。我在北京经历过非典,在纽黑文经历过猪流感(当时我还建议swine flu翻译为“彘瘟”更贴切),印象中病毒的尾巴都长不了。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出现后,平时在我坚持下家里储备的油盐米和为雾霾储备的口罩终于得到了正名。这波疫情终将会散去,但也不会离我们太远,更不要误以为下次换个地方爆发,我们就会应对得更从容。疫情应对不单是医学问题,应该有更多的社会科学研究并在紧急状态下得到及时、正确的采纳。

(二)以不变应万变:锻炼身体、多吃水果和多喝茶

病毒感染的自愈病例大多源于患者自身的抵抗力,这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最佳措施。我能够做到“三不”,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三多”能够做到两项,多吃水果和多喝茶,但锻炼身体只能尽量,还有待加强。

锻炼身体。在雾霾围城的时候,我选择到有新风的室内游泳池游泳;雾霾略微消散的时候,我就打打乒乓球。如果不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事务缠身,我还会坚持每个月至少带学生去爬一次青城后山(“好意同乘”加“自甘风险”)。但疫情突发后,似乎只能在雾霾消散的天气和家人打打乒乓球,或者开车到近郊湖边戴上口罩带两个小朋友去找四叶草。

多吃水果。环境污染之后所谓的有机蔬菜大多心理安慰,做熟之后主要起到补充纤维素的作用,多吃水果才是补充维生素的正道。学生都知道我喜欢吃橘子,好吃不贵,易剥不脏手。10点、15点、20点各补充点水果也爽口,国内水果不贵还好,这种生活习惯导致我在国外访学时的水果花销比吃菜还多,只能说是节约的烟酒钱。

多喝茶。人大读书时候买的是从成都带去的“三花”茉莉花茶,当时有人开玩笑和我说,法学院院长都不像你那样每天背着手捏个茶杯。茶叶泡开后4小时就全部氧化了,所以平时上午一杯,下午一杯,如果晚上必须要写作再泡一杯,但还是坚持绝不泡浓茶熬夜。这种生活习惯从初中开始已有25年。每年清明节前陪父母到蒙顶山采购一批新茶,性价比高,够一年之用,只是不知道今年是否还能够成行。偶有朋友送茶,也不细分品种,乌龙茶、红茶就用茶具冲泡,绿茶、花茶就用双层玻璃杯冲泡,按照夫人的说法,我这叫“口粮茶”。


2020年1月28日

于成都寓所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