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学术成果

张妮、蒲亦非:《计算法学导论》

时间:2018-06-26

《计算法学导论》

作者:张妮、蒲亦非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2015年

   再版:2017年

16.png


作  者  简  介

张妮(1977- ),女,法学博士,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2012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200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2008年3月-2009年5月游学于法国南锡。2009.7至今,四川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馆员。2007年读博开始至今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在Electronic Library、IEEE Access、湖南社会科学、中国刑事法杂志、法律科学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20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民事裁量建议模型被SSCI检索的论文1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法律检索模型、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研究等被SCI检索的论文6篇,在法学期刊/集刊上发表关于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研究现状、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实证研究、民事裁量模型及相关问题等被CSSCI检索的论文5篇,另有4篇论文分别被EI和ISTP检索。作为负责人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等6项项目。

 

蒲亦非(1975- ),博士、双博士后、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人才、四川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第十一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国家科技专家库在库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四轮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研究生学位论文评议专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中国科学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被SCI检索论文20余篇,EI检索论文40余篇;作为唯一或第一发明人已获授权国家相关发明专利10项。作为负责人已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各一项,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两项。2012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7。其博士学位论文《分数阶微积分在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被评选为2007 年四川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第1章计算法学的产生

1.1问题框定---法学中的量化问题

1.2概念追问---什么是计算法学?

1.2.1 计算法学抑或计量法学

1.2.2计算法学在法学中的定位

1.2.3 计算法学研究意义

1.2.4 计算法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3 认识论基础—法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综合体

1.3.1法的模糊性

1.3.2法学定量研究—有理无数慎谈学术

1.3.3法的科学性---自然为法立法

1.4 法学基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

1.5 数学基础—处理非线性问题研究成果的兴起

1.5.1 模糊数学的特性

1.5.2 人工智能用于法学研究的特性

1.6 现实基础—案例作用在我国地位的逐渐增强

1.6.1我国立法司法的新动向

1.6.2法律三段式推理的悖论

1.6.3 案例重要性再认识

1.6.4案例指导制度

第2章建立刑事量刑模型

2.1 问题提出—量刑失衡

2.2 量刑差异的思考

2.2.1我国量刑差异原因初步分析

2.2.2定量分析在克服量刑差异上的研究成果

2.2.3量刑基准的确定:逻辑推演法与实证分析法

2.3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2.3.1 模糊数学

2.3.2 隶属度

2.3.3 模糊量刑系统与量刑指南

2.3.4量刑指标的选择

2.3.5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2.4建立模糊量刑模型

2.4.1量刑指标的选择—以强奸案为例

2.4.2评价指标的权重

2.4.3个案实例分析

2.5小结--模糊量刑的优势

第3章立法文本的实证分析

3.1 研究样本

3.1.1 立法制度样本---以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地方立法为主

3.1.2 司法案例库---以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案例为研究对象

3.1.3案例研究的前提假定

3.2国内外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研究综述

3.3精神损害立法现状

3.3.1立法文本颁布状况

3.3.2 立法表现形式考察

3.3.3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额的设立方式

3.4 我国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实际状况

3.4.1法律适用现状考察

3.4.2 支持率考察

3.4.3 赔偿额考察

3.4.4 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率的考察

3.5 对我国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及司法反思及建议

3.5.1法律适用的反思

3.5.2 支持率和赔偿额较低的原因分析

3.5.3 对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的反思

3.5.4 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原则

3.5.5完善我国医疗精神损害赔偿功能的思考

3.5.6反思医疗纠纷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3.5.7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设立方式的建议

3.6关于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裁量因素

3.6.1立法角度考察精神损害赔偿裁量因素

3.6.2司法角度考察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裁量因素

3.7本章小结

第4章建立民事裁量模型

4.1人工智能与法律----卓有成效的结合

4.1.1 人工智能与法律发展简史

4.1.2 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必要性

4.1.3 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的优势与难点

4.1.4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研究主题

4.1.5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整体趋势

4.2法律裁量模型:现状、趋势、优劣势分析

4.2.1 研究概况

4.2.2 主要研究成果

4.2.3研究的新动向

4.3 建立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模型的现实需求

4.3.1案例裁量差异巨大

4.3.2 研究方法的诘难

4.4 研究样本、假设、原则

4.4.1 研究样本

4.4.2 研究假设一 ---赔偿额各决定因素的非均衡性假设

4.4.3 研究假设二 ---案例具有普适性

4.4.4 量化分析的原则

4.4.5 我国建立司法裁量模型的背景

4.5建立精神损害评价指标体系

4.5.1主要评价指标概述

4.5.2 精神损害赔偿的指标体系

4.6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司法裁量模型

4.6.1 BP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4.6.2人工智能裁量模型的工作流程

4.6.3人工智能精神损害裁量模型结果分析

4.6.4人工智能裁量模型运行结果的特点分析

4.6.5法律裁量模型优劣势分析

4.7建立司法裁量模型相关探讨与思考

4.7.1裁量模型的效力思考

4.7.2裁量模型对立法的影响

4.8 对我国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启示

第5章建立法律本体检索模型

5.1 法律本体查询:现状、难点

5.1.1 研究概述

5.1.2 主要研究成果

5.1.3 建构法律本体的难点和问题

5.2建立法律本体的挑战

5.2.1 挑战一---法律模糊性

5.2.2 挑战二---法律三段式推理的悖论

5.2.3 挑战三---案例在中国司法中的有限作用

5.3建立法律检索本体

5.3.1法律本体的作用

5.3.2本体模块化的划分

5.3.3规范性文件的基本要素

5.3.4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相关性

5.3.5案件的描述要素

5.3.6案例的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