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安排丨四川大学法学院王竹教授授课安排(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
报考指南丨四川大学法学院王竹教授2026-2029年博士生报考指南
论文丨陈华明、梁文慧:网络舆论共情疲劳:表征、成因及规避
申请指南|数据安全防护与智能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会议议程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第二届会议
详细议程|第四届“数字法治与智慧司法”国际研讨会暨湖北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
会议议程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第二届数字法治大会会议议程
会议通知 | 四川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法治研究会会员大会暨2024年年会通知
征文启事丨CCF中国计算法学研讨会暨第三届学术年会征文启事
会议议程丨网络与信息法学学科建设论坛
时间:2025-08-20
本文原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由四川大学李鑫教授创作,系四川智慧社会智能治理重点实验室智慧法治研究所的系列学术成果。本网站后续将持续分享实验室的系列学术成果,欢迎大家阅读。
法律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总结推理规则的“推理期”,构建专家知识的“知识期”和运用机器学习的“学习期”,现在已经进入法律大模型构建的“大模型期”。法律大模型构建一般以通用大模型为底座,构建模式主要有通用大模型微调模式与专家知识库增强模式,两种构建模式在数据准备、算力资源、训练过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纷纷投入法律垂直领域大模型构建的探索实践,但受到数据质量偏低、法律知识不全、算法解释困难、提示工程缺失等问题的限制,法律大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在构建法律大模型时,应充分考虑模型开源程度、训练参数量、领域相关性、服务模式、应用场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通用大模型作为模型底座,然后按照法律数据、法律知识、指令工程、结果评估等四个关键步骤提升模型效果,在几大核心业务场景的应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反馈法律大模型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持续调整和优化。
李鑫:《法律大模型构建的模式选择和实践路径》,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论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