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媒介史 传播观念研究
一 、工作经历
2007年7月—2009年6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
2009年7月—2011年7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
2011年8月—2016年7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2012年起任新闻学方向硕士生导师,2015年起任新闻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2016年8月—2018年10月: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2016年9月—2017年8月: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018年10月—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二 、教育经历
1997年9月—2001年6月:北京工商大学新闻传播系本科生。
2001年9月—200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生、传播学专业博士生。
三、主持项目
1.人际交往与社会交往:戊戌时期的士林与维新报刊(13FXW004),2013年度国际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6年结项完成。
2.戊戌维新报刊发行机制研究:以代办人群体为中心(13YJC860045),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2018年结项完成。
四、科研奖励
1.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历史面相:从知识史的路径,福建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证书编号FJSK12015。
2.“西国”映像:近代中国报刊理念的一项生成因素, 福建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证书编号FJSK11206。
五、著作
早期中国新闻学的历史面相:从知识史的路径,独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书号ISBN978-7-5615-6188-1.
六、学术论文
1.朱至刚:戊戌时期的四川士林与本省维新报刊:以宋育仁为切入点,新闻大学,2019年第7期。
2 .阅报”何以能成为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对清末新式中文报刊空间分布的社会学考察,学术研究,2018年第9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新闻传播学,2018年第12期,全文转载,B。
3.调动地方:试析《毛泽东同志给刘建勋、韦国清同志的信》的历史动因及效应,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8期。*
4.维新何以成“运动”:以《时务报》报费的流向为个案,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年第1期。
5.跨出口岸:基于“士林”的《时务报》全国覆盖,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0期,A。
6.被嵌入的主角:报刊基层化中的国民党县级党报,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8期,B。
7.旧关系与新组织:从《时务报》看中国同人报的内在困局,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8.取舍与取舍:“学科”角度下的早期中国新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9期,A。
9.从立场到图景:试论“中国报刊史”的书写缘起与逻辑 ,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0期,B。
10.“西国”映像:近代中国报刊理念的一项生成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4年第9期,A。
11.近代报刊与士林格局——以戊戌湖南“新旧”分野为例,学术月刊,2013年第3期,B。
12.作为观念的“同人报”:以“同人办报”为参照,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3期,B。
13.国闻报人的隐衷——以“北洋属员”为考察线索,.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6期,A。
14.试析建国初期宣传网的建立和撤销:以党的组织力量为考察背景,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2年第11期。
15.人脉与资金的聚合——从汪康年、黄遵宪合作看《时务报》的创立,近代史研究 , 2011年第5期,B。
16.吴满有:典范生产的典型案例,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5期,B。
17.试论“文人论政”的流变——以报人的自我期许为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3期,A。
18."专为外交所设":清末远东社管窥,新闻大学,2010年第2期。
19.论新闻救济,当代传播(汉文版) , 2009年第4期。
20.论科名秩序下的士人办报——戊戌趋新报刊的一种观察视角,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B。
21.近代汉地佛教宣教方式的演化,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9期,B。
22.《时务报》内讧的传播分析——以汪康年和梁启超的相互想象为中心,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0期,B。
23.《盘庚》别传——对一个上古文本的传播学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第2期,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