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安排丨四川大学法学院王竹教授授课安排(2025-2026学年秋季学期)
报考指南丨四川大学法学院王竹教授2026-2029年博士生报考指南
论文丨陈华明、梁文慧:网络舆论共情疲劳:表征、成因及规避
申请指南|数据安全防护与智能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会议议程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联盟第二届会议
详细议程|第四届“数字法治与智慧司法”国际研讨会暨湖北省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
会议议程丨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4年年会暨第二届数字法治大会会议议程
会议通知 | 四川省法学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法治研究会会员大会暨2024年年会通知
征文启事丨CCF中国计算法学研讨会暨第三届学术年会征文启事
会议议程丨网络与信息法学学科建设论坛
时间:2024-05-28
本文原载《民族学刊》2023年第1期,由四川大学励轩教授创作,系四川智慧社会智能治理重点实验室智慧法治研究所的系列学术成果。本网站后续将持续分享实验室的系列学术成果,欢迎大家阅读。
教科书是链接国家、知识精英与社会大众的纽带,是塑造共同认同的有力工具。南京国民政府较为重视边文教材的编译与使用,希冀借此推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建设。抗战胜利后,教育部下设的国立边疆文化教育馆编译了一套《国文藏文对照初级小学语文常识课本》,试图分别从政治、民族、历史、文化四个方面入手,对藏族学生的国家意识进行塑造。边文教材的编译者考虑到了藏族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编译教材内容,同时非常注重在编译中加入乡土元素,也很注意内外有别的问题,这些都有助于藏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虽然编译边文教材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进国家认同建设的重要工程,但由于当时的国家治理能力有限,加之国民党深陷内战,无暇顾及边疆教育等客观因素,该套教材最终并没有大规模和持续性地对藏族社会产生影响。
励轩:《民国时期的边文教材与藏族学生国家意识的培育》,《民族学刊》2023年第1期,第112-120页。(论文下载)